

海口4月6日讯(记者纪燕玲 实习生李晓曼)"我也好想有妈妈看望",在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安排的第一次亲情会见中,看到别的同学有人会见,14岁少年大盗西平(化名)眼里充满了羡慕的眼神。 目前在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接受教育的16名孩子,包括西平在内的3名孩子因为家庭或者地域原因,在此期间将面临长期无人看望的亲情空白。为了能达到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帮教,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联合本报开展征集爱心志愿者活动,希望能通过这些关爱,让孩子感受别样的温情。 缺乏亲情少年走上歧途 14岁的西平(化名)从小生活坎坷。他出生在五指山市,很小的时候,父亲就患上了精神病。西平告诉记者,父亲得病之后,母亲改嫁了。他曾经随母亲生活一段时间,但因为和继父没有任何感情,西平很快离开了这个家。 没有大人的管教和照顾,为了生活西平只能靠小偷小摸来填饱肚子。“最多一次偷了6000元,偷来的手机卖得最高的是600元。”西平的大部分案件在五指山市犯下。 2008年底和2009年春节后,西平先后2次到海口作案。2008年12月12日晚上,他在海口一住宅小区攀爬燃气道,剪断防盗网翻窗进入三楼和六楼住户家,盗走价值两万多元财物,还在住户家大吃大喝了一顿,并且于2009年2月21日凌晨再次光顾该小区住户家偷盗和吃喝,闹得该小区鸡犬不宁。西平很快落入琼山警方布下的天罗地网。据他自己供述,他能记起的盗窃有15宗。 近日,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安排了一次亲情会见,10多名孩子都有父母来看望,只有西平没有人看望。 “看着都想哭。”西平告诉记者,他很羡慕那些同学有人来看望。但是当班主任唐教官向西平要妈妈的电话时,西平却一再表示不想见妈妈,也不愿意打扰她。 尽管西平口中说不想见妈妈,记者在他的感言中看到最多的字眼就是“妈妈”。“一定要好好的听妈妈的话”,在100多字的短文中,这句话一共出现了3次。 西平告诉南国都市报记者:“以前都不怎么想妈妈,现在好想。” 希望爱心志愿者来长期帮教 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的筹建负责人李启雄政委介绍,被送到中心的学员,违法原因几乎都和家庭有或多或少的联系。 李启雄说,尽管中心的教官全部都在给孩子关爱,但是如果有了社会上更多好心人的介入,孩子们肯定有更不一样的感觉,更能达到教育的效果。目前中心除了西平之外,还有2名广东到海南作案的兄弟,他们的母亲远在广东也不能经常探望,如果长期没有得到亲情帮教,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,不利于转化。 除了希望能有爱心志愿者定期来看望孩子、对孩子帮教,李启雄还希望有专业的心理志愿者来介入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,希望能有老师能定期到中心给孩子上课,帮助孩子完成义务教育课程。李启雄表示,这种帮教是长期的,希望能得到志愿者持之以恒的帮助,对孩子们做到三个对待:像家长对待子女,像医生对待病人,像老师对待学生,还要做到“三心”:爱心、细心、耐心。
|